高质量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遵循
时间:2024-09-25 20:34 来源:未知 作者:小编 点击:次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高校在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劳动教育内容的窄化、劳动教育机制的虚化、劳动教育价值的矮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贯彻好如下原则: 深入落实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可见,劳动教育天然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劳动应以人为中心,要重视劳动对劳动者自身的价值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源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原则,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将劳育与其他四育相结合,切实做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其次,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在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融入其中,在教育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引导学生深刻体认劳动的永恒价值,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当下,尤其要做好与就业工作和创新创业工作的紧密结合,培育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真正落实“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准确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学段特点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理性认知、能力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高等教育直接面向职业,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应体现出与中小学劳动教育截然不同的特点。首先,高校应重点开展“懂劳动”的教育,让大学生“明劳动之理”,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劳动,系统掌握劳动的重要原理,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全面把握劳动与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与经济、劳动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其次,高校劳动教育要落脚于全面提高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劳动素养。高校劳动教育要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新时代更要以四新建设为引领,牢牢与专业特点紧密融合,将“劳动情怀深厚”的目标转化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明确各专业的劳动伦理要求、通用专业能力要求和专业能力要求,充分体现其专门化的职业导向特征。再次,高校劳动教育内容还应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充分体现信息化、时代化、全球化的丰富内涵,在课程内容上紧扣新时代、新经济、新领域、新业态的新特征,把劳动教育融入“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导大学生掌握各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高校劳动教育内容还应尽可能将当前的模拟劳动升级为真实劳动,体现出劳动教育的真实性,确保育人效果。 全面规范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 任何教育要有效落实必须依托于一套成熟、完善、科学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课程思维作为指导进行开展。高校必须科学建构有机融入与独立设置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单独开设,制定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比重。要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工科专业的劳动教育资源,明确专业课程的劳动育人标准,构建融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项目活动等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做到课程劳动教育与专业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还要形成严谨的教学计划,规范的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各专业精准定位、精心设计、精细实施,力争做到分层次开展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良好的教学体系离不开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有力保障。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的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以书面测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劳动课程理论的掌握情况,还要以劳动实践心得、答辩交流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同时要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生要通过撰写实践心得,详细说明社会实践的内容、过程、成果以及自身的实践感悟与影响;专业老师要根据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组织纪律、劳动态度、劳动质量等方面开展评价。进而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 系统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在校内,高校应明确职责归属,理顺工作机制,构建一中心、多部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管理体制。在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构建第一第二课堂协同促进,共同实施劳动教育的局面。高校还要做好“五育协同”,重点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双创教育、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协同育人。高校还应树立三全育人意识,大力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 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校内校外资源协同。当前多数高校存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不够,师资不足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学校可以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理论学习相关的内容可以用校外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作为重要补充;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共同充实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平台建设,联结校地行企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形成产教融合协同共育的局面。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推动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着重突出观念塑造功能,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能力提升功能,家庭在氛围熏陶中强调习惯养成功能,在政府的统筹推进下,实现高校、社会、家庭三方在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协同配合。在此基础上更要始终注意发挥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劳动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担当好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要求。高校管理者要深刻理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以历史主动精神响应时代号召,高质量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庞甲光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本文系成都理工大学体美劳素质教育专项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劳创融合”的价值、基础及路径研究(JG22101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小编) |